很多年前,在项目生死最终审核会上,两位大股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他们都是温州某一系,用当地土话自动加密了高端对话,我等列席如听天书。所幸有位同事略通方言,会后跟我们讲了个大略:
核心:立即止损还是维持体面追加投资
二股东认为,已经投资了两个亿放弃了就颗粒无收,会给大集团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,无论作为法人还是经营者,都非常不体面。
而大股东则说,公司做到这个地步,想要反败为胜几乎是不可能的,现在应该彻底结束,马上止损。体面等待止损后再谈。
(电影《寒战》,这段场面神似)
不久,项目清盘,公司解散。大股东此后用了大量人脉,关系,金钱,偿债清账关闭注销了游戏公司,就好像从未进入过游戏行业一样。
为什么用钱修饰门面,而不肯再投一点钱,寻求成功呢?
假如公司继续做下去,这个项目继续往下做,研发到公测需要至少500万投入。据估算,首个运营年会有6000万左右的流水,端游利润率高,把本项目的所有成本拆掉,颇有盈利,长线长尾可期。
但是,大股东洞察了两个尖锐的问题,
- 这新游戏就算盈利,也不可能把之前代理和研发赔掉的2个亿赚回来。
- 这个新项目研发需要几百万能上线,是估算的,会不会无限延长?
马上解散止损不体面,新闻会喧嚣质疑,同仁扼腕叹息。从长远看来,与其不知道未来的拖下去,结局会更不体面。
(电影让子弹飞,体面的结束)
想起这件往事,是因为最近某家大公司的单机游戏项目停止开发。业界多有见解,集中在“利”上,在我看来,这个利不仅仅是利润,更包括利益,高调宣发和低调解散都是“名利场”上的一场过客走秀。
简单的算一笔账,从20人到70人的研发规模,4年,平均下50人,大厂的综合用工成本,人均5万很低了,一个月250万,一年3000万,各种开始,1.5亿投入下去了。
就当前的游戏进度,预估完成还需要多久?
(试玩感受:15个人做了2年的demo)
做完还要多久,1年不可能,至少2年?总成本含宣发最少要增加到3亿,这样的游戏买断制多少钱,168元?按照Steam分成算收入,最低要250万套才能够本,这个目标几乎不可能达到。(参考三国志全战三国文明等)
游戏开发启动了3年多,做到这个程度,真的在两年后会完成吗?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金钱黑洞?还是无法抵达的巨轮彼岸?
名与利,总要选择一个,拿不到利益,能带来名吗?
(电视剧:《走向共和》)
游戏行业,“名”是潜在的利,多少单机游戏,在单机时代赚不到钱,到端游手游时代,凭借IP和口碑,一遍遍透支还能卖个高价。同理,行业之前投资一些单机,以及一些公司的产品登录买断制平台也会有这样的构思。
(仙剑的IP真的被自己卖便宜了)
比如《永劫无间》已经印证,再比如《归唐》,即使单机
赚不到什么钱。只要游戏有影响力的能做成IP,再出网游版,相辅相成,未必不可名利双收。
直白点:做单机扩大影响是为了降低网游用户的获得成本。
这个“万民长歌”的三国游戏,会有机会给该大厂带来一个新的成功的三国策略游戏吗?很难,这不是一个新IP?本工作室本公司会允许同一IP的同类型产品互相竞争吗?
还要建立在游戏本身能大卖,卖爆的前提下……
(这两个同题材游戏是20多年前网游萌芽期的)
这样的项目,做出来上线和中途把它砍掉都是一种悲剧。
悲剧只有两种终结的方式:一是莎士比亚式,一是契诃夫式。莎士比亚悲剧结束时,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,舞台上却已经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;与之相反的是契诃夫式的悲剧,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幻灭,苦涩,心碎,失望,精疲力竭,但是都还活着。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》斯蒂芬平克
(电影《莎翁情史》中的戏中剧)
一个中途被砍掉的止损的项目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,天空或许盘旋着某种惋惜,招聘平台上却已经在横七竖八的投递着简历。
一个坚持做完看似体面无名无利的游戏是契科夫式的,尽管每个人都做了下去,但过程心酸和结局的失败却令人心碎瘫软。
(电影《1984》,每个人都是面具后的套中人)
哪种悲剧更那么体面一点,或者更止损一点?
除了悲剧,还能得到什么?
不为名,即为利,如果无名无利,可能只为独立……
其实除了游戏外,我们的人生也必须要止损的决定。有时候,止损是最好的体面。我见过不少游戏人,去死磕,去坚持,最终声败名裂,失去团队,家庭,还有健康和生命。
(电影《战争之王》,无论做什么记住这条)
做游戏,本来应该快乐,不对吗?
有两位业内大佬,我的过去的直属领导,给出过
来源:老瞿的游戏冷话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VX7hcVZjgEp5FDq7A-iyg